姜堰三水网

标题: 江苏泰州地区的方言历史演变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1:57
标题: 江苏泰州地区的方言历史演变
文/徐小兵
' P4 ^& f  X: k4 R( S2 @摘要:江苏泰州地区处于江淮之间,是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地带,历史上战乱、移民、行政区划使该地区发言的形成和演变非常复杂,造就了该地区既有江淮官话,又有吴方言。
1 {' J3 Q% D3 K0 X- j, f关键词:泰州;方言;演变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1:58
今语言都存在着地域差异,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方言的存在,《礼记·王制》就说:「五方之民,言语不通,嗜欲不同。」明代陈第指出:「时有古今,地有南北,字有更草,音有转移,亦势必所至。」说明古今语言既历时的变化又有共时的方言差异。汉语包括七大方言,即官话、吴语、赣语、客家话、湘语、闽语、粤语,其中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,属于汉语第一大方言。泰州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汇地带,是吴语和江淮官话(淮语)的过渡方言,属于官话中的江淮方言区。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,而语言分化是从移民开始的,人口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,也使语言发生很大变化。泰州地处江淮之间,长江北岸,历史上战乱、移民、行政区划等使得泰州地区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颇为复杂。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1:58
上古时期' G- D" s5 c- p; s
六千多年前,在江苏大地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系统: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。泰州境内的考古发现的姜堰单塘河遗址、兴化影山头遗址,海安的清墩遗址都属于良渚文化遗址。这些说明了最早在公元前四千年,泰州境内就有先民生活。由于良渚文化属于「百越文化」系统,是有古越人创造的。泰州地区的原始居民自然是古越人,使用的语言是古越语。0 ~/ w  D9 K# f: H
因为没有见于文献的语料,我们无法详细描述泰州地区先民使用的古越语,但可以从语言的底层中找到一点痕迹。通过泰州地区的部分地名,我们可以察觉其保留的一些语言本来面目。泰州地区有几个古越语地名:表示山的「罗」(汉字记音),如罗浮山(古在渔行);表示集镇的「场、墟」,如兴化的白驹场,高港的柴墟(今口岸镇)。此外,在泰州方言里,大部分地区还有牙喉音,这又和现代的粤语相同,这自然是古越语的残迹。通过这些零星的材料,我们可以认为泰州地区在春秋以前的语言是古越语。) o& q: J; k. ^# K$ E" k
大约在3000年前的先周时代,江淮间的越族土著和南下的华夏族人融合。《史记吴太伯世家》、《吴越春秋吴太伯传》中都记载了周太王的长子太伯、次子仲雍为让位给季历而来到今无锡,苏州一带建立吴国的史实。中原文化与夷越文化的交融,在江南形成了勾吴族。中原以太伯、仲雍为首的移民大部分都到达了今无锡一带,其间必然有一部分在途中停下,没有过江,和长江北岸的土著融合在一起。「由于这支移民的原居地(渭水中游)文化比较发达,因此他们带来的语言便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扎下了根,成为吴语的最初基础。」
$ {$ Y9 F9 s, u$ d0 _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1:59
本帖最后由 一乙 于 2019-1-27 22:18 编辑 $ q% H9 z( m* P* i
  S! T) Z+ o! b: J5 r
泰州地区当时应属于古邗国(今扬州一带),时称「干」。《诗 魏风 伐檀》:「坎坎伐檀兮,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2:01
发不出来,算了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2:17
中古时期 4 {$ O; l) P8 a; g4 r! P2 N$ y( G
三国时期,吴、魏争夺的主要战场在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。连年征战使江淮地区人口流动相当大。曹操政令江北居民内移,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走吴」(《三国志·卷十四·蒋济传》),「民传相惊……广陵户十万余皆东渡江」(《三国志·卷四十七·吴主传》),又《宋书·卷三十五》记载「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,其居不居者,各数百里,此诸县在江北、淮南,虚其地,无复民户。吴平,民各还本,故复立焉。」可见战争使海陵地区人口骤降,但海陵,今泰州,三国、晋时人都视作吴地,说的仍是吴语。$ @9 k" F0 L+ N0 w$ H1 d
西晋末年,北方民族进据中原,「洛京倾覆,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、七」(《晋书·王导传》),史称「永嘉之乱」。东晋政权建立后,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至江淮之间和江南宁镇地区,随同的还有他们的宗族、部落、宾客等等,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。为了安置移民,东晋政权设置了许多侨治州郡,南来的人口按原籍集中于侨州、侨郡、侨县。晋宋时期海陵县改为海陵郡,置侨置县,宋时的海陵郡就领六县:建陵、临江、如皋、蒲涛、宁海、临泽,这六县皆在今东台、如皋、泰兴、南通一带,可见北方移民使当时泰州地区的人口激增。南迁的士族平时讲话都得说以洛阳话为代表的「官话」,读书要作「洛生咏」,不说洛阳话的就要被耻笑,连宰相也不例外。由于移民人数众多,而且比较聚集,所以泰州本地的吴语渐渐受中原话影响,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,但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。特别沿江北岸扬州、泰州、如皋一带,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,还「好为吴语」。「帝自晓占候卜相,好为吴语。夜置酒,仰视天文,谓萧后曰:「外问大有人图依(按胡三省注云:吴人率自称为依),然侬不失为长城公,卿不失为沈后(胡注:长城公,陈叔宝,叔宝后沈氏),且共乐饮耳」。」(《资治通鉴》卷185)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,可知隋末扬泰地区尚有吴语的存在。
# |' N8 h% N' P; U. [从晋起至唐中期,江淮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较为稳定。东晋以后,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全开发起来,到唐代,海陵成为全国海盐的重要出产地,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。日本国圆仁法师于唐文宗开成三年(公元838年)来大唐求法,在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中描述说:「二十一日卯时,大使以下共发去,水路左右,富贵家相连,专无阻隙。……半夜发行,盐官船积盐,或三四船,或四五船,双结续编,不绝数十里,相随而行。乍见难记,甚为大奇。」圆仁等由如皋镇往泰州,沿河见到如皋镇郊是「富贵家相连,专无阻隙」,说明当时海陵县如皋镇已很富庶。同时,看到盐船队自海陵盐场向附近如皋镇出发运盐的情景,非常壮观。由于盐业发达,社会安定,人口迁移幅度较小,泰州地区语言自身发展,既保留了较多的吴语特征,与北方话有区别,又有向北方话转变的趋势。9 H- J7 }# _9 [0 n, G" _. f, h
安史之乱时期,中原地区动荡不安,而扬泰地区较为安定,北方又有大批人口来这里避乱;唐末包括黄巢在内的几次农民起义,也都未曾兵及该地区,又有不少人逃往这里「安居」。五代十国时期泰州处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的统治之下,人口迁移虽较频繁,但也得到一定的休息,较为稳定的局势还吸引了北方战乱地区的移民,泰州于南唐升元元年(937年)为泰州也由县上升为「州」,辖海陵、如皋和新增设的兴化、泰兴诸县。北来移民使用「官话」,加速了泰州地区「土语」向「官话」的转变。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2:17
近古时期
. I# D4 [# {7 s- a1 R北宋末年,金兵南线,宋高宗率百官、大臣逃往扬州,同时有大批百姓跟随而来。在扬州住了一年后经镇江逃往杭州。泰州地区从靖江经泰兴、口岸、泰州一线成为抗金前线和主战场。泰州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飞抗金的故事和传说。后来,金兵北退度淮,以淮河、秦岭为界,与南宋对峙,北方人民不远受女真族的统治,纷纷南迁。高宗南渡后,扬泰地区亦有大批「流民」徙入。$ B# B& ~! O/ o5 I( T) f
元末,扬泰地区再度沦为战场,整个苏北平原人口流失严重,江淮地区「地广衍,湖荡居多而村落少,巨室小,民无盖藏」(《嘉靖维扬志》),明初,江淮地区人口非常稀少。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,明王朝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移向江淮平原,即史称的「洪武赶散」事件。《(民国)续修盐城县志》卷十四引凌兰孙《凌氏谱》云:「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,明主百计不能下,及士诚兵败身虏,明主积怒,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。」夏兆麐《泰县氏族略》认为「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」,并描绘说,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,命常遇春攻泰州,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,「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,复受沉沦之祸,居民非死则徙尔。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。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。」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(泰州、泰县、泰兴)为最多。5 _& a$ v0 f. l/ s, n1 m
这次由南向北的大移民,使吴语转变为北方话的泰州方言又恢复了不少吴语成分,并使一些即将消失的吴语成分得以巩固。《(民国)泰县志稿》卷二十五在解释民谣「杨家庄上失了火,大的小的跟了我」中「火」、「我」二字押韵时说:「泰县方言「我」字读成鼻音若「引」,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。此「我」字独作官音与「火」押,则此谣谚之起必在明前。」这里所说的泰县即为泰州,今泰州话读此谚并不押韵,若按「官话」读则押韵,这不仅说明苏州移民对三泰地区的方言影响很大, 而且还说明明以前的泰州方言已经是官话。因此现今的泰州话是洪武赶散后形成的。2 f$ b# a. a& ^# q' \! I
虽然,历史上泰州地区很多时候隶属于扬州,但扬州城历来是一方政区的中心,明清时期为府治所在,泰州的政治地位、经济地位、交通状况都比不上扬州城区。因此,这里由吴语向北方话转变也比较缓慢一些,保留的吴语成分也多一些,明初苏州移民又较为集中地居住在这一带,受吴语的影响也较大。但是,南方话向北方话靠拢, 方言向通语转化是大势所趋。这里处于北方话的边缘地带,自明初大批移民徙来后,「移徙者鲜」,终究不能使这里的北方话转变为吴语,只是形成带有吴语色彩的江淮话。这样,以扬、泰两地为代表的江淮方言,在不同的条件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方言格局: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中的宁扬方言,泰州话属于江淮方言的通泰方言。- u# ?7 P* u. K3 |/ j( c  W" L/ t+ }* I
1960年出版的《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》把泰州地区的泰州方言、泰县方言、泰兴方言、兴化方言,称之为第三区;1985年,贺巍先生在《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》一文中将上述第三区的方言列为江淮官话的一个方言片,称之为泰如片,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《中国语言地图集》中所说的泰如片;1988年鲁国尧先生在《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》中将上述泰如片称为通泰方言区。靖江方言属于第二区:吴语区。因此,如今的泰州地区方言包含了江淮官话和吴方言,地级泰州市下辖的兴化、姜堰、泰兴三个县级市和海陵、高港两个区,还有靖江界河以北地区的方言,属于江淮官话,靖江界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,以老岸话为代表,属于吴语太湖片。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2:17
参考文献7 \" f7 {' v! c# r" ^
[1] 周振鹤、游汝杰 《方言与中国文化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1。
# }& x  X* m3 c8 ]) g4 E6 R[2] 黄继林 《略述扬州方言的历史演变》,《扬州史志》,1989.1-2。
& @7 L' q$ n. G# [/ B5 U[3] 钱乃荣 《北部吴语研究》,上海大学出版社,2003.5。" [% T! Q  u6 J; I0 S0 e* n8 z
[4] 吴必虎 《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。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7 22:24
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,似乎有些夸张了吧。。。
1 F5 g/ K, ]/ L4 D& P3 P
( U7 }& f3 ]9 s夏兆麐《泰县氏族略》认为「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」,并描绘说,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,命常遇春攻泰州,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,「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,复受沉沦之祸,居民非死则徙尔。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。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。」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(泰州、泰县、泰兴)为最多。
作者: 一猫一世界    时间: 2019-1-28 01:54
一乙 发表于 2019-1-27 22:24 & E9 Q% `! k# Q  T
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,似乎有些夸张了吧。。。: g0 m3 n" I) {

! u( f9 F+ ^% a' o4 X' I; E夏兆麐《泰县氏族略》认为「吾邑氏族由苏迁泰 ...

9 H1 {8 T0 B8 k$ Z% h是从苏州运来不是苏州人,苏州是中转站,很多是卸甲的士兵
1 W/ b3 I5 E$ p! E
作者: 一猫一世界    时间: 2019-1-28 02:00
一乙 发表于 2019-1-27 22:24
! k: L' R9 ^" C5 b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,似乎有些夸张了吧。。。( x, @1 H. |* U  F/ e1 D- H) N; a
* b5 A" h0 B/ o7 S9 A
夏兆麐《泰县氏族略》认为「吾邑氏族由苏迁泰 ...

6 w2 y: x. y, v0 o; A+ j泰州处于长江北岸,中国是北高南低,所以基本都是北往南打,到长江由于天堑泰州就了长久战场,南京又是小朝廷首都,所以在长江北岸就精彩在扬州泰州一带打仗,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村庄镇名有马,那就是养马场,泰州叫老公叫男将,女的叫女将,就是士兵
- P' [$ k* k6 V4 k
作者: 风阶拾叶    时间: 2019-1-28 09:23
我们姜堰话还是有底蕴的,有些词的讲法比泰州那边的讲法还要讲究。
1 `* f+ P: k8 x$ k6 A3 Q& b) u虽然老泰州人一般都瞧不起我们这些“东郊的乡下人”。9 y/ O7 d! p+ v9 V& A/ E+ ?! x
像我们读东西的音为”杲昃“,老泰州那边读”东在“,跟我们的读法完全不一样,而我们的读法明显高大上太多。  D- m. v! c8 P! p' w) L
我感觉现在有些我们家长平时都让孩子在家讲什么普通话,简直就是数祖忘典。2 }; E0 k; z1 A% S2 D0 C+ k
保护我们的方言吧。
作者: 姜堰陈总    时间: 2019-1-28 10:37
江淮之间的场系盐场,非集市之场。
作者: 自在客    时间: 2019-1-28 10:39
江苏人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野了
作者: 冷剑云    时间: 2019-1-28 15:02
本帖最后由 冷剑云 于 2019-1-28 15:07 编辑
: j3 k6 o. H& V3 V, f
风阶拾叶 发表于 2019-1-28 09:23
1 v- F) O: E' E0 S我们姜堰话还是有底蕴的,有些词的讲法比泰州那边的讲法还要讲究。# Y* k, ~3 R. O0 }
虽然老泰州人一般都瞧不起我们这些“东 ...

6 d/ e. h$ g! S# W% l3 H- e9 }泰州话,错醋不分,河湖不分,丫二不分,火虎不分,表达精准度是通泰方言圈里最差的一个小片,还有海陵话里面的「南」「虾」「看」等字都是扬州话的发音,姜堰海安这边还保留了吴语发音
1 @3 {! H1 h- O% Q; K. H
作者: kellyhung    时间: 2019-1-28 15:56
方言是乡愁啊
作者: edifier    时间: 2019-1-28 20:21
一家子都 纯种姜堰人,才能教出个纯种姜堰的下一代
作者: 三水牛人789    时间: 2019-1-28 22:34
其实原有的泰州指的就是海陵原有的地域,东到东郊,西到西郊,南到老高桥,北到老渔行。四周均为姜堰。曾的一度泰县包括了泰州。所以说泰州言仅指现海陵区中心一小块。
作者: 姜堰三只松鼠    时间: 2019-1-29 07:30
是不是只有姜堰叫:吾儿禄山,我觉得这是一个高级的词汇。杨贵妃和干儿子安禄山有奸情,被发现说这是我的干儿子安禄山。意为胡说八道,胆大妄为。4 ^7 N% |) s# r

作者: 一乙    时间: 2019-1-29 10:31
姜堰镇方言是最正宗的泰州话。海陵泰州话已经扬州化(普通话化)。而海安、东台则因远离政治中心而流于朴拙,如皋、泰兴话是变种,差异明显。
作者: 坝口小草    时间: 2019-1-29 21:15
楼上说的很对
0 X' N% I& t; F6 \7 g5 t, u' h  l
作者: 江城    时间: 2019-1-29 21:23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 一苇渡江    时间: 2019-2-1 12:47
本帖最后由 一苇渡江 于 2019-2-1 12:58 编辑
7 A# u! v8 v0 E2 Q9 z; j# I5 i0 k
江城 发表于 2019-1-29 21:23
) b1 z' U1 P, A1 O受不了,姜堰话也能和苏南吴语攀亲戚??江北只有海门启东靖江部分地区和吴语比较相似,其他的都是江淮话, ...

6 x6 v- P8 O8 V, X2 _以前这边讲吴语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,未必是抱大腿.,试举几个例子:
3 c* Q/ B9 k) g$ {: x5 r1、吴语区大家都知道,王黄不分,吴胡不分。姜堰分不分?现在应该是分得很清楚。但是在一些地名,物名上的发音还有不分的残留,如蛋黄,黄豆的发音。如糊东西的糊的读音,如溱湖风景区所在的湖南村,本地人是读成吴栾的。还有大儿读为拖小,大家舍读成埭家舍等等。  D" [" Y& p4 n2 r- b
2、晚清邑人所著〔《吴陵野纪》卷三〕的一则小故事:扬州人语音清,讥泰州人音浊,有虚设故事以嘲泰人云:“泰州南门高桥下,〔南,扬呼作‘难’,泰人呼作‘乐’。〕有个坛子,〔坛,扬呼作‘谈’,泰人呼作‘团’。〕坛子里有条蛇,〔蛇,扬呼‘聂’平声,泰人呼‘沙’。〕二丈二尺二寸长。〔二,扬呼‘耳’去声,泰人呼作‘依’。”未免谑而近虐。〕。
& H9 m' l; c" O, ^请注意跟吴语发音相同的字是扬州人嘲笑的对象,而且二的发音跟现在又不一样了2 S9 U/ U' s' b5 _3 z8 s! q3 X5 `
其实语言演变的规律就是难懂的向通用的,便于交流的靠拢,没什么奇怪的" z+ o& `+ r* [

作者: 姜堰陈总    时间: 2019-2-1 13:05
方言本来就是古音的遗存,至于文白读音当然不一样,不明就里的拿来做证据,本身就不科学。
作者: glandwsx    时间: 2019-2-1 20:25
蛮有意思




欢迎光临 姜堰三水网 (http://jyss.net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