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作者:方欣骛
/ U6 b$ @1 G. g% t3 a3 m来源:知乎
. @) z1 x! ~, u4 R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' A! ^. o: Q; G, h, u
3 h5 J3 L/ n( ], a现在在南京上学。不知道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,南京是否会成为我的第三故乡。只清楚,在我内心,有两个地方无可替代,不分仲伯。一个是我生长的故乡姜堰,一个是我从未踏足的祖籍歙县。关于歙县,以后有机会再说,这篇答案,算是我第一次写自己和姜堰的故事。
1 g; Z+ x1 u3 ]; b; ]4 f 我出生于1998年,20世纪的尾巴。从出生到大学,从没有离开过姜堰这方小小的地域。小时候觉得这个地方太小,小到半天就能从城西开发区游荡到城东东转盘,小到在街上偶遇校长都不算奇事(我朋友 @陈卿
4 @% }# `! d, u- f" W" F7 f- A
# M V% G( `# Q8 K$ W! v 的亲身经历2333),于是一心想离开这里,到一个活在书里和心里的南京城。长大了,想法实现了,却益发想念故乡的所有。0 T7 K! |: `9 O1 l7 M" p p- I! a1 t
像 @陈卿
& ^; ?6 i8 k; j2 N8 Q. {" U5 u; r5 O; O, g4 }7 |/ A
@建国后不许成精
# W- N$ Y' A. W1 _' M0 ^' f$ r4 e3 X( x& y, b
一样,我从励才走向二中,心态跟大多数人相同,这里不表。因为励才的存在,这座小城里聚集着一些临近县市的求学之人,其中兴化占多数。我从小见惯了姜堰的风景,在这些人面前,我有些莫名的优越。我见过姜堰人心中永远的时代超市,你们没有;我见过还没有改造过的人民公园,你们没有;我见过“市中心”坝口广场,你们没有。诸如此类。这种想法现在想想有些幼稚。然而我就是这样,从未离开过这里,所以,只知道这里,只熟悉这里。7 E' M" Z2 J) u% t
应该是在励才的时候,姜堰突然开始变了。从那个有些破旧的罗塘县城,通过不停地拆与迁,变成了现代化的姜堰新城。在此期间,江苏省姜堰市成了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,时代超市地块也因为一些原因荒废了好多年。
+ c8 i0 Y3 o- ] 想说的太多了,不知从何说起。东板桥、烈士陵园、天目山、河滨广场,我都能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。五岁开始,我从城中的实验幼儿园上到城东的康华小学,上到城南的励才中学,上到城北的江苏省姜堰二中。而城西,是姜堰人通往海陵的必经之路,如今也时常路过。这里大概是姜堰的未来。
$ R a- r: Z$ x4 Y8 [: A 从前跟外地人说我是泰州人,得到的反馈不外乎懵逼,于是时常伪装自己是扬州人。其实也谈不上伪装,我若是早出生几年,身份证号码就不会是321284,而是321028。姜堰至今还留存着扬州的影子,扬动厂什么的,而今也成了老姜堰习惯的地名。说到这件事,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我有了一种强烈的,想要让我的故乡全天下皆知的渴望。像千年前的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。我的故乡一直活在扬州的阴影之中。8 q5 b9 ], G. l
小学的时候,六年时光,让我对姜堰有了初步的概念。就是那时知道胡sir是泰州人,更是姜堰人。也是那时知道天目山原来一直离我更近,就在外公外婆从前家的后面。也是那时知道整个泰州最拿的出手的溱潼镇,与我关系那么大。伴随着对姜堰建立起概念,与此同时,我对世界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。如此,这座小城才那么不可替代。0 V9 ]( n1 y; {. J
记得小时候,新市民广场(麋鹿广场)还人声鼎沸,河滨广场还如日中天,现在都因为其他商圈的发展而逐渐没落。6 C$ M4 s* j0 g& O% e
不说了,不说了。
5 u, T Z" y) }- k! H% A# h 三泰鼎盛的日子至今有人念叨。. M/ O& R [" _0 i3 X; w
即使在我看来,姜堰设区后发展有所减缓,我还是愿意相信姜堰的明天更辉煌。现在已经有些振兴的苗头了。% P% c% O! b ^
这是姜堰,又称罗塘,三水,是泰州大地几十年来行政区划变动最频繁的地方。与泰州县的分分合合。从泰县到姜堰市再到姜堰区,主城区从姜堰镇变为罗塘街道和三水街道,可是这座小城的内核一直没变。人、美食。景色可能变了,但还是我记忆中的。
: w6 n" y( ~& O' m 有时间再更更天目山吧,这地方对我意义挺大的。
( |3 d1 i& A- d* h- j/ Q: S4 g* B9 H9 T2 f
( L; A9 n; I! {, ]( _
- Y Z5 A' X2 }
, I4 `$ i6 G& f3 t( G, P& l
! X2 D% K7 \# y$ \7 M6 `) J& Y. q. E" L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