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穗期是赤霉病、白粉病、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,也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。特别是赤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。目前我区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,此时正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。根据4月份的天气趋势,结合菌源、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分析,预计今年我区小麦穗期赤霉病大流行风险仍然较高。因此,望各镇(街)牢记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,以及2016、2017、2020年白粉病发生重难防治的经验与教训,引起高度重视、强化田间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工作、及时做好药剂准备、主动出击,全力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,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。 一、发生趋势 1、赤霉病去冬今春气温变化较大,越冬期间寒潮明显,小麦生长缓慢,但开春后气温回升较快(最高温达24.2℃),且返青后雨水较常年偏多,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期,预计今年小麦抽穗扬花期较常年偏早5-7天左右,比去年略迟;适期播种面积较大,但晚播面积仍占有一定的比例。全区小麦生育进程不平衡性较大,少数田块因应用除草剂技术不到位,药后又遭遇极端低温,加之秸秆还田量较大,根系不实,致使地上部分冻死较为严重,促进了小分蘖成穗,小麦生育进程差异进一步拉大。预计全区小麦赤霉病呈偏重至大流行趋势。(1)菌源充足。3月26日,本站调查三水街道、白米、娄庄、沈高、大伦、天目山街道等49块田,调查总枝数3021,带菌枝345,枝带菌率11.42(3.44-33.85)%。与去年的11.21(2.78-27.67)%相仿,与大流行的2012年枝带菌率11.9(0-30.43)%较为接近,随着后期雨水增多、气温升高,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仍将上升,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;(2)感病品种面积大。我区种植的宁麦、扬麦、农麦、镇麦系列等均不抗赤霉病;(3)由于天气的异常、播种的早迟、品种的特性,小麦感病生育期抽穗—[url=]—[/url]扬花极不整齐,扬花早的与迟的相差近15天左右,显著增加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遭遇多阴雨天气的几率;(4)气候条件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4月上中旬有2-3次过程性降雨,与我区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,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和扩展,进一步加重危害。 2、白粉病见病早,高感品种发病重,预计今年我区白粉病呈偏重至大发生趋势。我站3月2日在沈高镇首次查见白粉病,发生期较去年早3天,明显早于常年。系统田3月23日调查,宁麦13平均病株率15%,病叶率5.8%,农麦88平均病株率16.7%,病叶率5.8%,扬麦25平均病株率3.3%,病叶率0.8%;3月31日调查,宁麦13平均病株率31.7%,病叶率14.4%,农麦88平均病株率20.0%,病叶率10.0%,扬麦25平均病株率11.7%,病叶率3.9%,高于去年同期(去年3月27日调查系统田,宁麦13平均病株率18%,病叶率10.33%;扬麦25平均病株率3%,病叶率1%)。 3月29-30日本站普查,见病田块率60.2%,平均病株率4.69(0-20)%,病叶率2.42(0-11.33)%,重于去年(去年3月27-30日普查,见病田块率56.5%,平均病株率2.39%,病叶率1.48%)。目前该病已处于快速扩展期,前期漏防田块,病叶率已达到100%,造成明显危害。结合我区种植的扬麦、宁麦、龙麦等系列品种均表现为高感,随着气温回升,田间湿度条件适宜,白粉病危害将进一步加重。 3、锈病 去年叶锈在我区中等发生,达到近20年来未有的发病程度,且发生蔓延危害较快;条锈零星发生,虽经防治控制住了危害,但也为今年锈病的发生累积了充足的菌源。同时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,截至3月17日,西南、汉水流域和黄淮等麦区小麦条锈病是近10年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、程度最重的一年,据了解安徽局部地区已查见条锈病。因此,各镇街要高度重视,在防治配方中加入三唑类药剂,提早预防。同时加强踏田调查,一旦发现锈病,及时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,封锁控制发病中心。 4、蚜虫据站系统田定点调查,平均蚜株率3(0-9)%,百株蚜量5.7(0-21)头,2月22日至3月29日百株蚜量分别是0、0、4、15、21、6、2、1、2头。部分播种早、小麦生长旺盛的田块,蚜虫偏重发生。若后期气候适宜,蚜量必将迅速上升,应予以重视,预计今年穗蚜中等发生。 5、粘虫成虫迁入期略早于去年。据站性诱监测:成虫3月2日始见,比去年早3天;截至3月31日,性诱单只平均获虫4.5(0-9)头,低于去年同期(10头)。草把诱卵:3月5日始见,明显早于去年(3月23日);截至3月31日百把获卵累计70块、2900粒,明显高于去年同期(10块、1100粒)。据室内卵孵进度推测,预计4月上旬末田间出现低龄幼虫。 二、防治意见 1、防治策略 坚持“预防为主,主动出击、药肥混喷、保粒增重”的防治策略。 2、防治时间及次数 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。做到“扬花一块,防治一块”,第一次用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(扬花株率5%,见花打药),隔5-7天用第二次药。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,应及时补治。后期视天情用好第三次药。 3、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:亩用50%戊唑·百菌清悬浮剂50克,或45%戊唑·咪鲜胺水乳剂50克+43%戊唑醇悬浮剂10克,或25%氰烯菌酯100毫升+43%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,示范应用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悬浮剂40-50克,或200克/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-60毫升。 防治白粉病、锈病:亩用20%三唑酮乳油50-60毫升。 防治粘虫、蚜虫:亩用15%噻虫·高氯氟悬浮剂10毫升或2%阿维·吡虫啉乳油60毫升。 再加磷酸二氢钾25克+芸苔素内酯10克或叶面肥穗满多等25-30克(由于前期寒潮、主茎冻害较重,近期低温冷害,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,穗期使用叶面肥尤其重要,具有明显养根保叶、增产效果),对水20公斤弥雾或对水30公斤细喷雾。 4、注意事项 (1)用药时间是否确当是决定赤霉病防治成败的关键,晴天扬花用药,如果扬花期多阴雨天气,应提前至齐穗期用药。 (2)以上配方轮换使用,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产生抗性,防效差,建议暂停使用。 (3)用足药量,以戊唑醇复配为主的,每亩戊唑醇纯药量达10克以上。 (4)穗期禁用嘧菌酯、醚菌酯、吡唑·醚菌酯等容易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,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。 (5)禁止使用高毒、高残留农药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避免污染蚕桑和蜜源地,确保蚕桑和蜜蜂安全。 (6)用足水量(每亩用水量:植保机不少于30斤水,无人机不少于4斤水),禁止粗喷雾,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间用药,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。
4 c# ~( b M! V$ b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