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7#
发表于 2020-2-9 16:55:40
|
只看该作者
来自 江苏南京
本帖最后由 天目山人 于 2020-2-9 16:57 编辑 8 M& P+ L: @, X
: D( ^% B& p3 x
最后,再谈谈丹徒人迁泰州。江北沿江诸县是江南难民最初登岸也是集聚的地方,很多难民都是就近迁移,镇江府往扬州、泰州,常州府往泰兴、靖江,再向东往通州、海门,分布在长江以北、扬州以西、盐城以南的十多个州县,由于人数众多、形势变化,许多难民还会多次迁移。当时的泰州虽不沿江,但腹地比较大,辖境2000多平方公里,人口上百万,难民吸纳能力不在沿江州县之下,估计有10万人左右,其中丹徒人应该在万人以上。泰州城战前人口5万以上,相当于一般的府城规模,战时一跃成为里下河第一门户,扬州的藩、臬、道、运司等衙署全部移治泰州,兼任两淮盐运使、江北粮台的乔松年升任江宁布政使、安徽巡抚后仍长期留驻泰州,随着文武官员而来的还有大批富商和难民,一时间造成住房紧张、物价飞涨,许多人又不得不二次迁徙,迁往泰州其他城镇以及兴化、东台等地。随着战事的结束,大批江南难民返乡或迁往他地,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留下来了,并逐渐土著化,成为近代泰州经济、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力量,甚至方言都受到影响。虽然是土著化,但并未割断与原籍的关系,而是不断推动镇江与泰州的交流和融合,到民国时期,两地商贸、人员交流更加频繁。抗战爆发后,镇江很快沦陷,泰州再次成为避难之地,又有不少镇江人包括原籍镇江的周边难民到泰州投亲靠友。从咸同避难再到抗战避难,以及其间70多年的商贸交流,是丹徒人迁泰州的主要来源。- s- m* q7 Y. E
|
|